江水又东流,经瞿巫滩,就是下瞿滩,又叫博望滩。左岸有汤溪水注入,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多里的上庸边界,南流经县境,两岸有盐井一百多处,巴川就靠这些盐井来自给。盐粒大的一寸见方,中央隆起,形状就像一把张开的伞,所以叫伞子盐。有的虽然不呈伞状,但也一定是方形的,和普通的盐不同。王隐《晋书·地道记》说:从汤口进去四十三里,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,石头大的像升,小的像拳头,煮到水都干尽,盐也就结成了。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,水火互相配合,才能煮出好盐来。
江水又东迳广溪峡,斯乃三峡之首也。其间三十里,颓岩倚木,厥势殆交。北岸山上有神渊,渊北有白盐崖,高可千余丈,俯临神渊。土人见其高白,故因名之。天旱,燃木岸上,推其灰烬,下秽渊中,寻即降雨。常璩曰:县有山泽水神,旱时鸣鼓请雨,则必应嘉泽。《蜀都赋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。峡中有瞿塘、黄龛二滩,夏水回复,沿溯所忌。瞿塘滩上有神庙,尤至灵验,刺史二千石迳过,皆不得鸣角伐鼓,商旅上水,恐触石有声,乃以布裹篙足。今则不能尔,犹飨荐不辍。此峡多猨,猨不生北岸,非惟一处,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,初不闻声,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。
郦道元当然知道长江三峡的特异奇丽,但由于南北分朝,他足迹所不能至,不过确实让这位热爱祖国河山者心向往之,所以在卷四《河水》篇记叙黄河砥柱时,《注》文就说了“水流迅急,势同三峡”的话。对于长江三峡,自来有几种不同说法,这里说广溪峡“斯乃三峡之首也”。郦道元当然是参阅了南方人的著作,以广溪峡为第一峡,这是一种说法(《水经注》以广溪峡、巫峡、西陵峡为三峡,但通常以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为三峡)。《水经注》对于长江三峡的描述,广溪峡还不算写得最好的,但读了已经令人心旷神怡了。为了写三峡,他是读遍群书的。但“此峡多猨,猨不生北岸”一段不知引自何书。后来唐李白诗“两岸猿声啼不住”说明“不生北岸”之说并不可靠。
广溪峡:杨守敬认为即瞿塘峡,长江三峡之一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,东至巫山大宁河口。
厥势:其气势。殆交:大概要交接在一起。
常璩(qú):东晋史学家,字道将,蜀郡江原(在今四川崇州)人,撰有《华阳国志》,为现存最早的古方志书之一。
嘉泽:好雨水。
回:回绕。复:形成旋涡。复:即“澓(fú)”之省体,回旋的水流。
沿:顺流而下。溯:逆水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