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》上说“国都附近地一千里是民居住的地方”《诗经》上又说
《诗经》上说:“国都附近地一千里,是民居住的地方。”《诗经》上又说:“黄鸟声声鸣,止息在山陵。”孔子说:“鸟对于自己的处所还知道选择合适的地方,人怎么可以还不如鸟呢?”《诗经》上说:“德行深远的文王,不断地走向光明,敬其所处的地位!”作为人君要居心于仁的境界,作为人臣,要居心于恭敬的境界,作为儿子,要居心于孝顺的境界,作为父亲,要居心于慈爱的境界,与国人交往,要居心于诚信的境界。
孔子说:“审理诉讼案件,我的心情与别人一样。一定要使人们不再发生争讼的事件才好啊。”要使那些隐瞒实情的人不敢诉说他狡辩的言辞,使民众内心感到敬畏,这便称得上知道了事情的根本。
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,是说如果自己心中有所愤怒,内心就不能端正;有所恐惧,内心就不得端正;有所嗜好喜乐,内心就不得端正;有所忧患,内心就不得端正。心不在所做的事情上,眼睛虽然在看却看不见,耳朵虽然在听却听不清,嘴里虽然在吃却尝不出食物的滋味。这就是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。
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,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,之其所贱恶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者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。故谚有之曰:“人莫知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。”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。
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,而能教人者无之。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。孝者所以事君也,弟者所以事长也,慈者所以使众也。《康诰》曰:“如保赤子。”心诚求之,虽不中,不远矣。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。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:其机也如此。此谓“一言偾3事,一人定国”。尧、舜率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;桀、纣率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。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是故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故治国在齐其家。《诗》云:“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4。之子于归5,宜其家人。”宜其家人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《诗》云:“宜兄宜弟。”宜兄宜弟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《诗》云:“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”其为父子、兄弟足法,而后民法之也。此谓治国在齐其家。
所哀矜:同情。也 机:引发事端的关键。3 偾:覆败。4 蓁蓁:茂盛的样子。5 归:出嫁。
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,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过分亲爱,对自己所嫌恶的人往往会过分厌恶,对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过分敬重,对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过分同情,对自己所怠慢的人往往有过分傲视的态度。因此,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,厌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,这种人天下很少见的。因此有谚语说:“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短处,没有人知道自己田里的庄稼长得肥壮的。”这就是所谓的不提高自身修养,就不可以整顿自己的家族。
所谓治理国家必先整顿好自己的家族,是因为如果连自己的家族都教育不好,而能教育好别人,这是不可能的事。所以君子不出家族就能完成在国中的教化:家族中的孝,同样可以用来侍奉国君;对兄长的敬重,同样可以用来侍奉长上;父母对子女的慈爱,可以用来对待民众。《康诰》上说:“爱护民众就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。”心里真诚地追求满足民众要求,即使不能完全达到,也相去不远了。没有听说哪个女子是先学会了养育儿子,然后才出嫁的。国君一家人仁爱相亲,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兴起仁爱的风气;国君一家人谦让相敬,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兴起礼让的风气;如果国君一人贪心暴戾,那么整个国家的人都纷纷效仿,而犯上作乱:国君的关键作用就是如此重要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君主一句话能败坏大事,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”。尧、舜用仁爱来统率天下,民众跟随他们学会了仁爱;桀纣用暴力来统率人们,民众开始也跟随他们学会了残暴。如果国君所发出的号令跟自己的爱好相反,民众就不会遵从。因此君子自己有了这种美德,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去做;国君自己没有这种缺点,然后才能批评别人不应该这样做。自身没有忠恕之心,却教育别人忠恕,那是未曾有过的事。因此君主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整顿好家族。《诗经》说:“桃花多妖艳,桃叶多茂盛。女儿嫁过去,一家都和顺。”家里人和顺了,然后才可以教育国人。《诗经》上又说:“兄弟关系真融洽。”兄弟融洽了,然后才可以教育一国人。《诗经》又说:“他的威仪没有差错,才能治理四方国家。”国君只有使自己家中的父子兄弟的行为足以成为典范,而后民众才能效法他。这就是所谓的治理国家首先在于整顿家族的道理。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:此之谓絜矩之道。《诗》云:“乐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《诗》云:“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。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”有国者不可以不慎,辟则为天下僇矣。《诗》云:“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”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,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《康诰》曰:“惟命不于常。”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矣。《楚书》曰:“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”舅犯曰:“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”《秦誓》曰:“若有一个臣,断断兮者无他技,其心休休也焉,其如有容焉: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;人之彦圣3,其心好之,不啻若自其口出。寔能容之,以能保我子孙黎民,尚亦有利哉。人之有技,媢疾以恶之,人之彦圣,而违4之俾不通,寔不能容,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,亦曰殆哉。”唯仁人放流之,迸诸四夷,不与同中国。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,能恶人。见贤而不能举,举而不能先,命也;见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远,过也。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5人之性,菑必逮6夫身。是故君子有大道,必忠信以得之,骄泰以失之。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,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,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。孟献子曰:“畜马乘,不察于鸡豚;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;百乘之家,不畜聚敛之臣,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。”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长国家而务财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彼为善之,小人之使为国家,菑害并至,虽有善者,亦无如之何矣。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
所断断兮:诚恳专一的样子。也 休休:宽容的样子。3 彦圣:指美好的品德才能。4 违:压抑。5 拂:违逆。6 逮:及。
所谓平定天下,首先在于治理好国家,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,从而就会兴起孝敬的风气,国君尊重年长的人,民众就会兴起敬长的风气,国君体恤孤独的人,从而民众就不会相互背弃,因此君子有以身作则、推己及人的方法。上级所做的为我所厌恶的,我就不用来对待我的下级;凡是下级所帮的为自己所厌恶,我就不要用来去侍奉我的上级;凡是前辈所做的为我所厌恶的,我就不用来对待我的后辈;凡是我后辈所做的为我所厌恶的,我就不用来对待前辈;凡是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是我所厌恶的,我就不用来对待我左边的人;凡是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是我所厌恶的,我就不用来与我右边的人交往:这就是“絜矩之道”。《诗经》上说:“多么快乐的君子,您是民众的父母。”民众喜爱的他就喜爱,民众厌恶的他就厌恶,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。《诗经》上说:“南山高又高,岩头多险峻。声名显赫的师尹,民众都在看着你。”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不小心谨慎,一旦偏离正道,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惩罚。《诗经》上说:“殷王没有失去众人的时候,他的道德也可以与上帝相配。我们今天应该借鉴殷朝灭亡的教训,要知道获得天命很不容易。”治国的道理就是: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,失去民众就会失掉国家。因此大人君子首先要在道德上谨慎从事,有了道德才能赢得人民,有了民众才会有土地,有了土地才会有财富,有了财富才有国家的用度。道德是根本,财富是枝末。假如轻本重末,那么就会与民众发生争夺之利。因此国君聚积财富,就将迫使民众离散,国君把财富分散给民众,民众就会凝聚起来。所以,对民众说出无理的话,就会得到无理的回报;用违逆的手段得来的财富,也会被人以违逆的手段夺去。《康诰》上说:“天命不会永远不变。”国政良善就能得到天命,国政不善就要失掉天命。《楚书》上说:“楚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当作宝贝的,只把善德当作宝贝。”重耳的舅父子犯也说过:“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当作宝贝,只把对亲属的仁爱当作宝贝。”《秦誓》说:‘假如有这样一个大臣,老实诚恳,而没有其他才能,只是内心宽和,好像有很大的容量:别人有技能,就好像是他自己有技能一样;别人有美德,他就由衷地喜爱人家,无异于从他嘴里所说的那样。这样的人就能够容纳他人,因此它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、黎民百姓,而且对国家也是有利的。如果别人有技能,他就心怀嫉妒厌恶他,别人有美德,他就去压抑阻挠,使人家的功绩不能通达于君上,他确实是不能容人,因此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、黎民百姓,对国家也很危险。”只有仁德的国君才会把这种不能容人的人流放,驱逐到四方蛮夷之地,不让他与我们同住在中国。这就叫作所谓只有仁人才懂得爱什么人、恨什么人。发现了贤人而不去推举,或者推举了又不让他居于自己之上,这便是怠慢。发现德行不好的人而不将他辞退,或者辞退了而又不将他疏远,这就是过错了。爱好众人所憎恶的,憎恶众人所喜爱的,这就违背人的本性,灾难就必定会落到他身上。因此君子治理国家有大原则,那就是,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,骄纵奢侈就会丧失它。聚积财富有一条大原则:从事生产的人多,而消费财物的人少,创造财富的人迅速产生,而使用财富的人消费缓慢,那么国家的财富就永远充足。仁德的人利用财富来赢得自身的美德,不仁的人却不惜丧身以求发财。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爱而下面的臣民却不爱好义的;也没有听说臣民爱好道义而将所承担的职责不能进行到底的,没有府库中的财物不是属于自己的。孟献子说:“家里备有车马的,就不该去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;有资格伐冰备用的大夫之家,就不该饲养牛羊以牟利;拥有百辆兵车的有领地的卿大夫家里,就不该收养那些专门帮他搜刮财富的家臣,与其有这种搜刮财富的家臣,还不如有一个偷盗自己家财的家臣。”这就是说国君治理国家不应该以牟利为利,而应该以道义为利。领导国家而又致力于聚积财富的国君,一定是听从了小人的主意。如果国君赞赏这种小人,使小人来治理国家,那么天灾人祸就一定会到来,这时即使有善人来接管,也无可奈何了。这就是所谓的治理国家不应该以牟利为利,而应该以道义为利。
《大学》开头就明确提出本篇的主旨,在于使人的高尚品德达到至善的境界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然后又说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必由途径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这是在历史上有颇大影响的思想,在实践上次序应该倒转过来,即物格、知致、意诚、心正、身修、家齐、国治、天下平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八条目”与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“三纲领”。
为什么“明明德”排在格物致知等“八条目”之前?这就好比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要先“立志”,一定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,然后一步步按照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去实行。
- 弱势的职员如何在职场生存?[图]
- K12教育培训行业的从业者该如何转行?[图]
- 电子商务考公务员可以报考什么职位[图]
- 有哪些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?[图]
- PMC在工厂是什么职位[图]
- 刚成立的新公司,值得去吗?[图]
- 领导跳槽带你走,要不要跟?[图]
- 怎样提高面试语言表达能力[图]
- “为什么会选择我们公司”,这样回答较加分[图]
- 槐花蜜的养护作用和好处[图]